光影游戏——皮影艺术





蕃将 黑脸鱼鳞靠 陕西省艺术馆藏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它由影戏艺人操纵纸制或者皮制的影人,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帘上,并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关于皮影戏起源的说法,多种多样,其中流传最多的是汉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一位术士用幻术招魂。传说中的招魂做法是:夜晚点上蜡烛,挂上闱帐,汉武帝就看见了李夫人的影像。实际上,皮影戏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戏、古代镂皮雕饰、民间剪纸造型、祭祀信仰等有着密切关系,是受到汉唐傀儡表演、五代挂图俗讲、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最早的皮影戏记载始于北宋的汴京(今开封),它是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说唱文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皮影戏传播的两个中心一是北宋的汴京,以纸影为代表;二是南宋的临安(今杭州),以“绘革社”羊皮影为代表。

  自从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梁之后,影戏艺人流散各处,在各地扎根繁衍,并与当地方言、俚语及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各自的地域性特征。元代统治者曾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明清两代是皮影的鼎盛时期,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人仕子的喜爱。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皮影戏剧目丰富,雕刻精巧,用皮以牛、羊皮为主,形成了以陕西华阴、华县的西部皮影、河北滦州的北方皮影及临安“绘革社”的南方皮影三大影系。皮影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全国有二十多个省份都出现了皮影戏的班社,演出的剧目众多,唱腔丰富,出现了造型各异的皮影作品。

  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文化殿堂里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中国的皮影戏,从南宋、元、明、清到现代,成为民俗活动重要的事项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近现代皮影艺术的生存发展曾数次遭遇严重打击:清代朝廷为防民众聚事曾禁演皮影;抗日战争时期民不聊生,皮影艺术也被人遗忘;解放之后虽然政府曾经大力扶持过皮影艺术的发展,但是在“文革”当中,大量的古旧皮影作品被付之一炬,众多皮影艺人被迫害。今天,政府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 ,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十个皮影艺术项目进入国家名录,为皮影艺术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