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头曲


南阳板头曲音是河南省南阳市的一种传统音乐。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乐队不备锣鼓笙管,而以弹拨乐器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乐器,由此成为我国民间乐队中难得一见的弦索乐组合。其乐曲多半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间小调。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开板》、《陈杏元和番》、《打雁》、《赏秋》、《闺中怨》、《上楼》、《下楼》等。曲体大部分为六十八板体,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多变。

2006年,河南南阳申报板头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中文名
板头曲
地 区
河南省
遗产编号
Ⅱ-46
遗产分类
传统音乐
申报地区
申报时间
2006年

1简介

编辑

化遗产名称:板头曲   板头曲 所属地区: 河南· 南阳板头曲板头曲

遗产编号:Ⅱ—46

遗产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 河南省 南阳市

遗产级别: 市、国家

2词语解释

编辑

中国汉族传统器乐 弦索乐的一种。是 河南 大调曲子(一种 曲牌联缀体的说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流行于 河南板头曲板头曲省 南阳、 开封、 信阳、 洛阳等广大地区板头曲为中州 古曲,用筝、 琵琶、 三弦等乐器演奏, 南阳板头曲(2张) 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主要在 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

南阳地处 河南省的南阳盆地,文化积淀深厚,尤其是在曲艺、音乐、舞蹈等诸方面更具特色,是全国闻名的曲艺之乡,有“书山曲海”之美誉。

大调曲子包括“板头曲”、“牌子套曲”、"杂牌"(又叫小令) 3部分。板头曲是在开唱牌子套曲或杂牌之前演奏的器乐曲,它类似戏曲的开场 锣鼓,主要用于召唤听众或稳定情绪。它的风格质朴、潇洒、文雅,经历代文人和艺人的加工提高,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独立曲种。 南阳板头曲(3张)

河南板头曲的演奏常以 三弦、 琵琶、 古筝等弹拨乐器为主,配以 手板、 月琴、 软弓京胡、 二胡(二翁)、 洞箫及 八角鼓等,在演奏人员少时,只用三弦和手板演奏;另外还有一种独奏形式,常用三弦、古筝等。

河南板头曲的曲式结构严谨。它以广为流传的《老八板》( 河南板头曲中称《单八板》)的旋律为基本素材加以变奏,成为能表现多种情感的乐曲,如《小鹊》、《葡萄架》等,速度有快板、中板和 慢板之分,大多为68板;另一种结构形式是以演唱的牌子曲为基调,模仿《八板》的曲式结构改编而成,有时也加入鼓子头的演奏,如《闺中怨》、《哭周瑜》等。 南阳板头曲(3张)

河南板头曲的标题命名方法有 3种:①以 板式命名,如《双八板》、《花流水》;②以历史故事命名,如《哭子路》、《莺莺唤红》;③以 乐曲所描写的形象命名,如《百鸟朝凤》、《狮子滚绣球》等。

河南板头曲的曲目约有100余首。其代表曲目有《单八板》、 《高山流水》、《打雁》、《 思乡》、《思春》、《大救驾》、《銮钤》、《叹颜回》、《征西》、《落院》、《八景》、《和番》、《萧妃舞》、《寒鹊争梅》等等。

板头曲分布较广, 南阳、泌阳、邓县、许昌、开封皆可见其踪迹,但传播中心在南阳市。乐曲多半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 民间小调。

3发展历史

编辑

结构发展

上面讲到,"板头曲"的特点及其曲体结构关系有不少都是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器乐曲牌《八板》的变体,这点和我板头曲板头曲国多数汉族民间传统乐曲一样。就其曲体结构而言,基本上是属于"八板体"乐曲种类。当然,"板头曲"中也有不少是根据当地的汉族 民间音乐、民俗小调改变而成的,也有由 大调曲子中的音乐素材发展衍生而成的,但它们仍大多遵循着八板体乐曲的架构。从乐曲手法上讲,八板体乐曲是属于用同一个基本音乐主题变化而成的单曲的"板式变奏体",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传曲牌《八板》的音调为主题(典型的方法),或选用其他音调为主题,但均是参照传统形象地称其为"母曲",通过运用以"板式变奏"为主的多种手法,发展衍生出众多艺术特色各异的、表现不同的内容情趣的音乐变体。这其中,地方特色和编创者(往往也是演奏者)个人的艺术素养及风格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正是基于此,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 乐种和不同的音乐流派。

《八板》的原型是由八句旋律组成的,每两句为一单元,四个单元之间相互构成典型的"起承转合"关系,传统上以每一句为一"板",故此曲被取名为《八板》。该曲牌是 宫调式乐曲,全曲共六十八拍,因每一拍击一下手扳,故俗称其为六十八板乐曲。它的"起"和"承"在音调落音及结构关系上是前后呼应的,"转"的特征是在乐句上有了扩展,并且落音也不同于"起"和"承"在音调落音及结构关系上是前后呼应的,"转"的特征是在乐句上 游乐扩展,并且落音也不同于"起"和"承";"合" 、"转"中的一句,而且结构也方整而稳定,收束功能很明显。例如《弦索备考》中的《八板》与 河南流行的筝曲《单八板》,两 曲调为八大句三十四小节,   板头曲 每拍击一板的"六十八板"乐曲,均为 宫调式,它们所展示的"八板体"特征非常明显。其中"弦索备考"中的《八板》即为"八板体"乐曲的原型"母曲",所有"八板体"乐曲--也包括"板头曲",大多均由它衍变生发而来。

《八板》的"起"和"承"每句由相同的四小节八板构成,四个乐句依次落在商音"2"、徵音"5"、商音"2"和徵音"5"上,而且"起"的两句旋律基本相同,仅在句末有所区别,这种旋律手法在传统上称为"换尾",而这样的"起"又称为"八板头"。"转"的第一句扩展了四"板",两句均落在宫音"1"上;"合"则再次强调了"转"的落音,两句也均落于宫音"1",并且在结束句重复了"转"的第二句(仅在第一拍上有点差别),成为"换头"。全曲结束句又称"八板尾"。以上分析的《八板》各部分的特征,就是在编创新的"八板体"乐曲时所要掌握和准循的基本程式。《单八板》是《八板》流行于 河南省的一种主要样式,由于受河南声的一种主要样式,由于受河南地方风格的影响,以及 古筝演奏手法的润色,使其与《八板》的旋律有了少许的差异,尤其第一句的落音变成了宫音"1"。但从总体看来,它仍不失为典型的"八板体"乐曲,而且实际上它也可称是"河南板头曲"的"母曲"。《八板》在各地的"八板体"乐曲中的变体甚多,有些变体的幅度还很大,这是由于地区的不同或表现内容的不同造成的结构、速度、节奏、 节拍、旋法与 调式等方面的不同所致。但是,不管变化有多么大,它们在音调落音,句法和结构等方面,总或多或少地具有共同之处,即具有"八板体"的结构特点。在编创新的"八板体"时,艺人们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利用原型"母曲"--《八板》的可塑性进行精雕细刻,并在有限的六十板中灵活地运用其程式推陈出新,借以抒发各自不同的感触和情趣,从而使《八板》这一有限的素材得以无限地展驰,并最终创出了曲目繁多、丰富多彩的"河南板头曲"乐种。

曲目发展

河南板头曲起源宋朝,它被称为是中国汉族民族音乐的“根本”,和福建 南音、 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一起并列为我国四大曲种之一,是河南乃至全国的稀有乐种。

板头曲(20张)

据载,明崇祯年间,板头曲随 河南曲子见诸市井。清初,逐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其乐队不备 锣鼓笙管,而以弹拨乐器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乐器,由此成为中国汉族民间乐队中难得一见的 弦索乐组合。

同年,部分板头曲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整理出版。

4艺术特色

编辑

分类演奏

板头曲分为 快板和 慢板两种。慢板一板一眼,曲调大部分哀怨低沉;快板有板无眼,曲调欢快流畅。由于 古筝、板头曲板头曲 三弦等乐器的音域宽阔,音色明亮,音韵优美,适宜于表现板头曲细腻委婉的情绪,大多数板头曲听起来曲调优美,节奏明快,使人进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艺术境界。《思乡》哀怨,听之催人泪下;《打雁》欢快,听之轻松惬意; 《高山流水》壮美,听之思绪飞扬;《雁落沙滩》深沉,听之回味无穷……

表现形式

在当前流传下来的板头曲中,一大部分是适合 古筝、 三弦和琵   板头曲 琶单独演奏的,也有一部分是适合多种乐器合奏的。根据它们的演奏特点和在不同场合所起的作用,对于板头曲产生的起因,文艺界流传着四种说法:一是聚集人气,吸引观众,为 大调曲子的正式演唱作铺垫;二是缓和演出气氛。在不同曲目的 大调曲子转场期间,乐队演奏板头曲,以免演员休息、替换时出现冷场现象;三是调弦定调。意在使不同乐器的乐手之间相互默契;四是呈才性,以曲会友。

优秀曲目

板头曲的曲体形式,基本上是68板,即盘头16板,起势6个8板,煞尾4板,民间俗称"老八板",是民族器乐曲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板头曲的内容,有以历史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如《夺筝》、《 高山流水》、《苏武思乡》等;有描写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压抑悲伤及闺怨情思的,如《盼夫归》、《 思春》、《悲秋》等;有以情景寄意、写景抒怀的,如《满园春》、《春雨细柳》、《寒鹊争梅》等,这一部分板头曲数量最多。

其乐曲多半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 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间小调。代表性曲目有《天下大同》、《高山流水》、《新开板》、《陈杏元和番》、《打雁》、《赏秋》、《闺中怨》、《上楼》、《下楼》等。曲体大部分为六十八板体,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多变。

5传承意义

编辑

1949年后,板头曲得以复苏并受到广泛重视。1953年,著名 古筝演奏家、板头曲传人 曹东扶先生代表 河南参加了板头曲板头曲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   板头曲 一代名家曹东扶先生传谱的筝曲 《高山流水》、 《苏武牧羊》更是传遍神州,远播海外。中国乐器表演课程(本科)教学大纲中的《闺中怨》、《高山流水》、《闹元宵》、《上楼》、《下楼》等都是板头曲曲谱。此后, 曹东扶及其后人全力投入板头曲的记录整理和演奏,为传承、保护这一罕见的音乐品种做出巨大贡献。随着大多数传人去世,板头曲正面临凋敝失传的危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板头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