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 镌刻人生——访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王文达(上)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王文达 
天津杨柳青画社生产车间有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室内陈设简单,到处堆放着用来雕刻的大大小小的木板。透过窗子,人们总能看到一位古稀老者的身影在临窗的工作台前,手持刻刀全神贯注地伏案雕刻,无冬历夏,日日如此。这位老人名叫王文达,在画社从事年画刻版已有六十个年头,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他,如今依然坚守在画社创作生产的第一线。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流程分为“勾”“刻”“印”“绘”,首先由负责创作的画师勾描出画稿的轮廓线,刻版师将其反贴到木版上,用刻刀剔去墨线外的空白部分,经中国传统的雕版套印技术分色套印,再由彩绘师对印制后的年画进行人工局部彩绘,一幅完整的杨柳青年画才得以最终完成。 
 
刻版工序 
在全部制作环节中,王文达所从事的刻版工序最为费时费力,线版刻制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一幅年画作品的最终品质,因而成为年画制作工艺流程中的关键步骤。 
王文达是杨柳青画社1958年成立后所培育的第一批学员,师承肖福荣、李长江两位年画刻版大师,是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年画传统刻版工艺第二代传人。在六十年的刻版生涯中,他坚持学习各工种所长,加以融合、提炼,技艺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2007年,王文达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刻版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与画结缘 
王文达的家乡在河北省青县的农村,这个地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还隶属于天津静海县管辖。王文达在孩提时代就喜欢上了画画,平时没事就照着连环画上的图案用心描摹,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绘画的功底。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地一所半工半读性质的农中,在上学期间,他的绘画天赋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学校里办的板报和美工制作他几乎都有参与,绘画水平在全校小有名气。 
1959年秋天,一则天津杨柳青画社招收学员的消息传到了王文达所在的农中学校,成为王文达改变命运的契机,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得以进入大城市,开启自己的艺术道路,并从此与年画结下了缘。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套色版 
天津杨柳青画社于1958年在天津荣宝斋、天津德裕公画庄和杨柳青年画生产合作社基础上合并成立,作为天津美术出版社下属单位,是一家将年画的研究、创作、生产、出版和销售集于一身的国营画社。 
画社成立后不久即面向静海县各民办学校招收学员,凭借着自己突出的绘画才能,王文达获得了学校的推荐资格。1960年初,还未满十六周岁的王文达在杨柳青年画工场顺利地通过了招生考试,被杨柳青画社正式录取,进入了“杨柳青年画训练班”,成为画社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学员。 
得 遇 良 师 
年画培训班设在杨柳青镇十六街一号,学员们都集中在这里进行培训,每天的学习时间一半用来学习文化课,一半用来熟悉训练杨柳青年画的各项制作技法。由于勤学肯练,王文达在技法掌握上表现突出,培训班的学业结束后,被调到位于天津市区针市街的杨柳青画社总部,正式开始了刻版工艺的学习。 
当时杨柳青画社中会聚了不少成名已久的年画艺人,在年画制作的每道技术工序上都可谓实力雄厚。画社负责刻版工艺的肖福荣和李长江两位师傅都出身于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世家,技艺精湛,经验丰富,是国内著名的老一辈刻版大师。 
杨柳青画社成立之初,面临着旧时杨柳青刻版工艺良工凋敝、后继乏人的局面,肖福荣和李长江两位师傅为了支援画社的建设,一同从北京荣宝斋借调到天津。王文达在学艺之初即得遇名师,并最终获得两位制版大师的技艺真传,使濒临失传的年画制版工艺技法在杨柳青这片年画热土重新得以传承发扬。 
 
王文达工作照 
旧社会手艺行有句俗语:“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很多老艺人担心徒弟把手艺全都学会将来会挤掉自己的生意,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会保留一些秘而不宣的诀窍和精髓。 
而这种情况在王文达的学艺过程中却从未遇到过,两位老师都是共产党员,之前在解放区做过宣传工作,思想觉悟很高,师徒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师生加同志的关系,在传授技艺方面更是言传身教,倾囊相授,这种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师德令王文达在学艺过程中感受到了师恩的伟大。 
学习刻版首先要学会制作木版,包括选择木材、搭接、拼版、刨版等工作。用来刻版的木材要选用干透的梨木或杜木,选好的版材根据刻版尺寸的需要,搭配拼接成合适的规格,再将拼好的版面刨平才能雕刻使用,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很高的木工技巧。 
师父曾教导说:“一个刻工就是半个木匠,锛刨斧锯都得会用,这样以后才能把板子打齐。”制作木版是每个刻工必须具备的技能,王文达在学徒期间所掌握的木工基础使他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直到今天,已古稀之年的王文达所使用的木版仍坚持由自己制作完成。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刻版工具 
熟悉了木工操作,王文达在两位师父的指导下正式学习雕刻技法,并开始尝试雕刻一些小的套版。刻版业内有“以刀代笔”的说法,所谓“以刀代笔”,从广义上讲,杨柳青年画以线为主,这些线条是由雕刻出的骨线版印在画作上的墨线表现出来的,以雕版印刷代替毛笔勾描,因此称为“以刀代笔”;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求运用刻刀要像使用毛笔一样灵活,同时使线条呈现出毛笔勾线所无法达到的挺拔、硬朗的效果,体现出杨柳青年画独特的“木味”“版味”。 
对于刚刚开始接触刻版的王文达来说,使用刻刀显然不如熟悉的画笔那样运用自如,但自身的勤奋加上师父的指点让他很快掌握了用刀的诀窍,一年后,王文达就独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线版作品《渔夫》。师父和画社领导都对他的进步速度感到满意,评价他手底下的活儿干净利索,是干这一行的材料,王文达也开始渐渐地成为同期学员中的佼佼者。(摄影:赵梵汐)